干細胞治療87例系統(tǒng)性斑狼瘡的臨床研究發(fā)表時間:2021-09-23 16:59作者:杭吉干細胞科技 系統(tǒng)性紅斑狼瘡(SLE) 是一種異質性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,血清中出現(xiàn)以抗核抗體(ANA)為代表的多種自身抗體和多系統(tǒng)受累是SLE的兩個主要臨床特征。 研究人員等認為遺傳易感性與外界因素如藥物、紫外線、感染、壓力等共同參與了SLE發(fā)病。盡管影響因素不同,但基本和最終的途徑是大量免疫細胞(包括T細胞、B細胞和單核細胞系)的畸變,導致T細胞缺陷、多克隆B細胞活化、產生自身抗體和免疫復合物的形成。 目前關于紅斑狼瘡的常規(guī)治療方法有:抗炎藥、抗瘧藥、糖皮質激素、免疫抑制劑等,主要針對病癥-抗原-抗體復合物沉積導致的炎癥,但目前沒有針對病因的治療方案,而且這些治療都有明顯的副作用。 間充質干細胞(MSC)是一種來源廣泛的干細胞,具有多向分化功能和免疫調節(jié)功能。前期已從動物實驗、臨床試驗等多方面對MSC移植進行了研究,已初步證實了MSC移植治療系統(tǒng)性紅斑狼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。 專家表示MSC可分泌多種細胞因子,如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、IL一6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等,參與造血調控、促血管生成及免疫調控等多種作用。鑒于這些優(yōu)點和它極低的免疫原性,MSC已經被認為是一種理想的細胞治療、組織工程和基因治療的新型靶細胞。 2004年,LeBlanc等報道了首例異基因MSC移植成功治療類固醇治療無效的嚴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(GVHD)。目前美國食品藥品監(jiān)督管理局已經批準MSC作為急性GVHD治療的一線藥物用于臨床。 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系統(tǒng)性紅斑狼瘡的機制目前認為主要機制包括以下4方面 間充質干細胞歸巢 間充質干細胞對T細胞的調控 間充質干細胞對B細胞的調控 間充質干細胞對巨噬細胞的調控 臨床案例在一項納入87例難治性系統(tǒng)性紅斑狼瘡患者的Ⅱ期臨床研究中,59%的患者在移植前3d接受CYC[10mg/(kg·d)]治療以期抑制淋巴細胞反應,41%的患者由于嚴重的基礎疾病未接受CYC治療。 69例患者接受了1次間充質干細胞移植,18例患者接受了多次間充質干細胞移植。平均隨訪27個月后,患者的總生存率為94%,且生存率與病程、 初始SLEDAI評分、間充質干細胞的來源或CYC預處理方案均無關。緩解時間3-24(9.4)個月,總復發(fā)率為23%(20/87), 5例死于非移植相關事件。同時,該研究還對BM—MSC和UC—MSC的移植療效進行對比,發(fā)現(xiàn)后者的療效更優(yōu)。 間充質干細胞移植的安全性和展望 已有間充質干細胞移植狼瘡后的一些小樣本的長期安全性研究,數(shù)據顯示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后無移植相關死亡,血清腫瘤相關標志物包括甲胎蛋白、癌胚抗原、糖抗原(CA)155和CAl9—9無升高,提示狼瘡患者間充質干細胞移植的安全性。國外多個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的統(tǒng)計學結果發(fā)現(xiàn)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感染率沒有差異,明確提出間充質干細胞治療不會增加感染的風險。 隨著研究的進展,干細胞療法在治療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也逐漸嶄露頭角。最終解決部分慢性病、組織修復與再生方面的問題。未來有望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的醫(yī)療困局。 |
行業(yè)動態(tài) 干細胞治療 干細胞移植 |